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通辽微电影演员【报名帖】论坛版主招募中!你是论坛的大神儿就来报名吧!招聘市场运营主任\新媒体运营专员\出镜主持等2015年内蒙古计划招400名特岗教师虚位以待  诚邀入驻
查看: 716|回复: 0

[文旅] 【跟着文物游通辽】(五十四)策马草原—鲜卑奔马纹灰陶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31 17: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Reserved
策马草原

鲜卑奔马纹灰陶瓶

w2.jpg

鲜卑是我国北方历史上的一个主要民族,属东胡族的一支,活跃于两汉魏晋至北朝时期。鲜卑沿着大兴安岭走廊一路西行并建立了北魏王朝,对我国的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w3.jpg

鲜卑通常被划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两部分。汉晋东部鲜卑遗存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通辽市的新开河、老哈河流域和辽宁朝阳等地区,典型墓葬有六家子、舍根、北玛尼吐、新胜屯、北票房身村等。《后汉书·鲜卑传》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饶乐水,有学者认为即是新开河。出土陶器的纹饰上反映了鲜卑人以畜牧为主的经济特点。考古人员在通辽市的新开河、老哈河流域近年来发现了多处早期鲜卑墓葬,如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群、科左后旗舍根墓地等。科左中旗小呼和格勒遗址出土的陶罐、陶壶等与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群、科左后旗舍根墓地出土的陶器形制及陶器纹饰有诸多相同之处。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群、科左后旗舍根墓地年代为东汉至西晋时期。

鲜卑奔马纹灰陶瓶,年代为东汉至西晋时期。通高:43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4.5厘米、重量:3.5千克。来源:1975年文物普查队于奈曼旗清河乡公益村征集。奔马纹灰陶瓶颈部的竖向压磨暗条纹被蓖点纹所取替,腹部由滚轮压印的装饰方法绘制而成,说明当时东部鲜卑人与匈奴人之间是有文化交流的。这种以马的图案为代表的印纹,在陶器纹饰装饰上是别开生面的,它反映出鲜卑人高超的陶艺水平。根据早些年来的调查和汪宇平先生的调查材料,张柏忠先生认为契丹人的印纹陶(主要是蓖纹)是直接继承舍根文化中的滚轮印纹陶发展起来的,并且也是印纹陶走向衰落的阶段。

w4.jpg

w5.jpg



鲜卑奔马纹灰陶瓶在通辽地区的发现与民族迁徙和融合相关。可能是中原地区的汉人来此居住,从事农业、手工业、制陶业等。对研究该地区鲜卑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文化面貌及鲜卑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等有重要意义。

鲜卑人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语言、习俗与乌桓同。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之迁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迁,鲜卑进至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 今山西阳高西北 ),组成诸部军政联合体 ,东 、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 ,制法律 ,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其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

长城南北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融合的重要区域,山脉间宽谷多为南北交往的通途。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乌桓等北方游牧民族活动于阴山南北,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存。

鲜卑人是以畜牧、狩猎为主的民族,其畜牧业主要是养马。而舍根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契丹人旧俗也是“其富以马”。鲜卑人以畜马为主的经济特点也反映到陶器的装饰上。在我们发现的舍根墓地的陶器纹饰中,除大量的几何图案之外,还有一些马的图案。在舍根墓地出土的陶器上,我们发现有六种不同姿态的马纹图案:或万马奔腾,或漫步草地,或主人驯马,或以马为主的复合图案。马的体态也或肥或瘦。说明马与鲜卑人的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w7.jpg

鲜卑人是我国北方历史上的一个主要民族。鲜卑民族正是在与中原民族的密切交往中结合本民族的生活、文化特点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丰富了印纹装饰的内容。而这种东部鲜卑的繁褥的滚轮压印文化也正是中原文化在祖国北方草原上激起的粼粼余波。

编辑:韩镕泽

初审:敖喜花

复审:冯娜娜

终审:矫敏利

来源: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

w8.jpg

扫码关注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