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通辽微电影演员【报名帖】论坛版主招募中!你是论坛的大神儿就来报名吧!招聘市场运营主任\新媒体运营专员\出镜主持等2015年内蒙古计划招400名特岗教师虚位以待  诚邀入驻
查看: 16680|回复: 1

[服务公益] 父母有时需要“积极等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9 08: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内蒙古赤峰
      越来越多的父母因孩子厌学而来求助。临近期末,最近因为孩子厌学来咨询的家庭又多了起来。
其中有一些孩子能比较清楚地说出自己为什么不想上学,比如家庭矛盾、学校人际冲突、父母期待过高、学校内卷等。但我最近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说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不想去学校。有的孩子甚至从头到尾都保持沉默,不管周围的人怎么问,就是一句话不说,就是不去上学。父母不能问,不能提,一提就急就翻脸。这种孩子“沉默是金”的情况几乎是所有父母、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的梦魇,因为对于有比较明确厌学原因的孩子,我们尚且能有的放矢,知道该怎么应对。但如果孩子还闭口不言,不知道他们究竟在想什么,要什么,就不知道该从何处用力。
      许多父母会尝试先来硬的“铁腕政策”,采取批评、打骂、剥夺孩子手机使用权利等手段试图逼迫孩子回学校。但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方式仅在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身上,或是最开始有点效果。等孩子年龄大了体力上超过父母了,或是在和父母长期斗智斗勇过程中“皮磨厚了”,就完全不管用了。有的孩子到最后就抛下一句话:“你们再逼我,我就永远不去上学,要么我就去死”,父母就彻底没招了。
       有的家长发现硬的不行,就会开启“絮叨战略”,引用各种名人传记、家庭前辈们的光荣事迹、自己年轻时的奋斗经历等给孩子讲道理,灌心灵鸡汤,试图在思想层面感化孩子。但却发现,自己的这些肺腑之言,在对现实生活的艰辛毫无体验的孩子们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有的孩子则是早早就通过互联网了解了人生百态,他们觉得就算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生活也就这样。既然努力不一定有用,那为何还要让自己痛苦呢?所幸躺平。此时,不少家长会出“利诱”手段,比如跟孩子说:“你如果去上学,我就给你买想要的玩具、衣服、游戏包、运动鞋”等等。结果可想而知,最开始还有点用,之后不少孩子会觉得上学就是为了父母在上,甚至会把上学当做和父母谈判和讨要好处的工具,反而得不偿失。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些说不出自己为啥不上学,看似无欲无求、四大皆空的孩子,我们能做什么?这个时候,我常会建议家长采取“积极、等待”的策略。

首先,积极。就是不管孩子当下的情况显得多么严重,父母都持有“我家孩子总归有属于他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总之不会废掉”这一核心信念。
      其实几乎所有的孩子(包括学霸)都曾经在某个阶段有过不想上学的念头,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现象。不少孩子对上学的意义感到迷茫,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按下暂停键,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思考和整理自己究竟以后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一过程对孩子而言往往伴随着对未来的迷茫,对是否要上学的犹豫,对自己的责备,对父母、学校和家人的愤怒等复杂的情绪。大部分休学在家的孩子看似对上学无所谓,但其实内心波涛起伏,可能有好几个声音在打架:一个现实化理智的声音会跟他们说你需要去学校,因为周围的同龄人都在上学,如果你不去,你就会被淘汰被边缘化;而另一个感性的声音又会说我真的不想去上学,上学好无聊好累,压力好大,我受不了;
       有的孩子还会想,我那么长时间不上学了,回去也跟不上同学们的进度了。留级的话,又会被以前的同学笑话,特没面子。我也不想留级跟下一届的同学玩,因为他们太幼稚了。左也不行右也不行,我到底该怎么办?许多孩子几乎每天在经历这样的思想煎熬,实在受不了了,就去玩游戏、刷小视频,寻求暂时的解脱。那种真的彻头彻尾想好“我就一辈子啃老”,心安理得接纳现状的孩子其实极少。在心理学专业上,我们用“发展性抑郁”(Development depression)一词来描述孩子的这种状态,但它并不代表孩子就会从此一蹶不振,变成废人。实际上,我见到的许多休学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冲突后常会有几种出路:
第一种,休学时间不长的话,跟着原来的年级继续读。
第二种,留一级,跟着下一届继续读;
第三种,换一所内卷压力小一点的学校继续学业;
第四种,放弃传统中高考的学历路线,自己或去职校学习一技之长;
第五种,父母接纳孩子现状或放低要求,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孩子找到新的兴趣和目标,比如画画、做游戏、说唱、做手办等,为了让自己以后有“资本”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去有目的地学习。
比如我曾见过一个高中男生,也是对传统学历教育不感兴趣,想做游戏开发。最开始和爸爸僵持不下,后来他爸实在拗不过,答应出资支持儿子。这男生很聪明,办了休学后拉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搞了个网页小游戏,还赚了一笔小钱。但后来他发现如果只有高中学历,他没法把他梦想的“游戏帝国”做大,所以经历这么一番现实折腾以后,他最终还是决定“为了未来的‘五斗米’向学历教育‘折腰’”,回学校继续读书。而保障孩子有心理能量经得起这一番折腾,最后能找到出路的基本条件,就是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持续认可和支持。试想,如果作为孩子最重要亲人的父母都不相信孩子还有希望,那孩子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去坚持呢?
      在我看来,一个孩子要完全废掉,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难就难在,即使看上去再没用的孩子,如果你仔细寻找,都能发现ta身上的一些优势。容易也就容易在,如果孩子身边的人随时都在通过语言、非语言的反馈给ta营造一种“你就是废人,你就是啥都做不好”的现实印象,那这个孩子就很容易沉沦。所以,我有时会跟厌学孩子的父母说:你们的小孩不一定是真的要彻底躺平,ta可能只是在做“仰卧起坐”。累了,躺下休息一会儿,养点儿精神,再坐起来尝试一下。累了再躺下,如此往复。
      具体操作层面,我会建议父母们在面对休学在家的孩子时,戴上一副“资源取向”的眼镜,多去关注孩子在近段时间发生的一些有意义的变化,以及表现出的优点。这些变化和优点不一定要多么的惊天动地,但只要是孩子身上展现出的不同,就都值得关注,比如孩子最近对社会新闻感兴趣了,愿意做点家务了,等等。所谓“蚂蚱也是肉”,父母看到孩子任何细微的进步,都可以记在心里,找合适的机会反馈给孩子,让他们知道父母始终是在用一种积极的视角关注他们的,始终都对他们存有希望。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的孩子没有任何变化,咋办?”其实非也,世界上没有人会每天都同一个样始终不变,因为生活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地改变。许多时候,只是我们习惯戴上“缺陷取向”的眼镜,选择不去看到孩子的改变。

其次,等待。此等待,并非无所作为的消极等待,而是有3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父母需要接受“我的孩子确实出现了厌学,ta需要时间去经历内心的迷茫和冲突”这样一个现实,给到孩子时间去思考、整理自己未来究竟要什么。
二是,一边等待,一边像上文中说的那样,去观察孩子在这段“仰卧起坐”的时间里正在发生哪些细微的进步,及时给到孩子积极的反馈。父母可以尝试以一种纯粹好奇和感兴趣的态度,像闲聊一样了解孩子最近在做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想法、有没有什么烦恼是想谈谈的。比如问孩子“听上去这个游戏还挺有意思的,多跟我讲讲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吧”“那你能不能多跟我说说你做这事儿是啥感觉?”等。尽量不要显得过于功利,比如一听到孩子说最近在画画,就马上问“那你想一想如果要把画画变成职业,可以怎么做?”或是“那我给你报个专业的画画班吧,你将来走艺考。”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反感,觉得父母和自己聊天时“居心不良”,其实还是只关注自己的成绩,目的只是想让自己回去上学。
三是,父母需要向孩子展现出一种“我们愿意为你提供力所能及的现实帮助和支持”的态度。也就是定期问问孩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哪些事情是需要自己提供资源,给到支持的。当然,这里不是说孩子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父母都要同意,而是就事论事地就父母能提供什么、愿意提供什么,以及父母希望孩子对应做出的改变等进行亲子协商。如果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攻击他人、侮辱家人、伤害自己,甚至做出违反法律和基本伦理的行为,父母依然需要坚定地指出、拒绝和阻止,必要时还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总之,建议父母通过这样的“积极等待”向孩子传递一个核心信息:我们不一定要求你马上以百分百精神饱满的状态回学校,也不把你回去上学作为唯一选择,但我们始终相信你自己是有能力的,我们也坚信你不会废掉。我们完全愿意多给你一些时间,并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给你支持,陪你一起去渡过这段动荡、矛盾的时期。即使你正在或者曾经有过放弃自己的念头,我们也不会放弃你。
       所以,要帮助孩子跟厌学和解,我们有时可能真得先接受“除了等待,我们可能暂时什么都做不了”这一情况。但是,我们的等待,是有所作为的“积极等待”。
(如果厌学的父母认同以上所言而又做不到,甚至是处于极度焦虑状态中,则建议你做咨询调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9 18:16: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
更正:是“厌学孩子的父母” 非“厌学的父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点击进入爱情恋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