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通辽微电影演员【报名帖】论坛版主招募中!你是论坛的大神儿就来报名吧!招聘市场运营主任\新媒体运营专员\出镜主持等2015年内蒙古计划招400名特岗教师虚位以待  诚邀入驻
查看: 6499|回复: 0

[今日通辽]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9 04: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Reserved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1.jpg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2.jpg

今天是2018年11月8日

中国第19个记者节

曾经有一句话描述了记者的真实生活——记者不是在写新闻,就是在采访新闻的路上。尽喉舌责,写为民情,当你为一篇篇精彩的报道而感动时,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赞叹时,你是否想了解这些新闻背后的故事?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平日埋头于镜头背后的新闻人,作为这个行业最直接的感受者,当他们从采访者变成被采访者,又有什么感受呢?一起去听听他们故事。

都冷:新闻的力量可以让社会更美好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3.jpg

30年前,新闻并不是特格西都冷的梦想。那个在扎鲁特辽阔草原长大的孩子渴望远方,离开小村就是他的全部梦想。

1995年,他从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来到通辽日报社工作。20多年来,他行走在通辽大地,看一处处的风景,听一段段的故事,记录一个个人、一点点变化……他说,新闻的力量可以改变社会,可以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2011年,他在库伦旗额勒顺镇苏日图嘎查采访时,结识行走沙漠20多年的驴背村医哈申通拉嘎,与哈申通拉嘎在沙漠中行走两天两夜,同跋涉,共风雨,写出了2000多字的通讯《沙漠里的健康使者》,发表在《通辽日报》蒙文头版头条,引起广泛的关注。后来,哈申通拉嘎也被评为通辽市最美乡村医生、通辽市道德模范,并荣登内蒙古好人榜,获得中国医师奖。特格西都冷的这篇报道也荣获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4.jpg

作为一名记者,特格西都冷喜欢下乡,喜欢和农牧民攀亲戚。因此,他采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鲜活的新闻题材,创作出许多优秀新闻作品。从事新闻工作23年,使用民族语言文字采写各类新闻稿件3000多篇、400多万字,其中500多篇稿件刊播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民族报等国家级媒体。数十部作品获国家和自治区级以上奖励……

特格西都冷采访有个“五不出手”条约:新闻思想不纯正不出手;新闻要素不准确不出手;行文立意不新颖不出手;语言运用不通畅不出手;文字符号不规范不出手。严格职业操守,造就了他新闻事业的成功。他先后获得全区学习使用蒙古文工作先进个人、内蒙古蒙文报网联盟优秀记者、通辽市新闻十佳新人、十佳新闻工作者、“讲述通辽故事”优秀编辑记者等荣誉称号。

2018年的记者节,特格西都冷被评为内蒙古践行“四力”优秀新闻工作者。他说,他的信念就是做新闻。在岁月的年轮中,有快意、有消沉,有对酒当歌、有失意彷徨。在一次次的磨砺中,不忘初心,昂首向前。

记者 康桂君

沈慧莲:用文字记录咱通辽百姓自己的故事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5.jpg

沈慧莲(中)在采访中。

通辽日报晨刊采访部有这样一位记者,人送外号“沈百万”。此外号因何而得?原来,由她采写的稿件《内蒙古科左后旗移风易俗气象新》《敢叫套海换新天》《不会撒谎的记账本》《“村规民约”约住升学宴,让后旗农牧民省了一个亿的份子钱》等稿件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点击量均破百万。同时,《帮着乡亲摘穷帽》《黄牛产业让内蒙古科左后旗农牧民牛起来》《履职在扶贫路上——记走在科左后旗扶贫第一线上的政协委员们》等稿件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点击量也均突破五十万以上,“沈百万”因此得名。

作为一名民生新闻记者,她常年走在基层,深入农村,特别愿意和老百姓打交道,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不寻常的事儿报道出去,让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在咱们通辽老百姓的身上是她从事记者行业的一大快事。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莫麦嘎查,有位农民敖力照坚持记账36年,日子越过越富裕。得知这个新闻线索,沈慧莲非常欣喜,顾不得第二天是休息日,自己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了敖力照的家里。几天后,《不会“撒谎”的记账本》一文见报,她用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文字把敖力照记录家庭账本的故事真实再现,在近几年移风易俗禁止大操大办的大方针下,无疑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6.jpg

好的新闻线索总是能让一名记者兴奋,沈慧莲所采写的那些沾泥土、带露珠的好新闻,正是她常年深入农村基层所抓到的“活鱼”,同时也让她对记者这个职业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百姓有了更深的理解。熟悉她的同行都知道,她经常背着一个大大的母婴包,照相机、采访本、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只为了能够更好的腾出自己的双手。只要有新闻采访,她平时生活中的精致、优雅全部抛在脑后,穿上休闲装、换上平底鞋、背上母婴包奔波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用文字记录着咱通辽百姓自己的故事……

记者 张宇曦

李木子:放下的是镜头 放不下的是责任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7.jpg

对于通辽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李木子来说,这个记者节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带着刘海、李美文这对残疾夫妇坐飞机、游首府,并且把夫妇俩带到第十九个记者节表彰报告会现场。于她而言,采访并不是一次性的偶然相遇,它是一种延续、一份牵挂。

李木子结识刘海、李美文夫妇要从2015年说起。当时她和同事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刘海家中时,被这夫妻俩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经历所打动。当时通过她的报道,爱心人士开始长期资助这对残疾夫妇的女儿上学。

就在前不久,李木子去库伦旗采访的空当,又去看望他们一家人,发现一直用双手走路、干活的李美文病倒了,因为颈椎压迫神经导致她不能再像以前那么干活了,可是又心疼钱,不舍得去医院。李木子当时联系了库伦旗蒙医院……就在一个星期前,刘海背着妻子走进了医院,李美文终于开始免费住院治疗了。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8.jpg

从业6年,大部分时间在下乡,李木子记录了贫乏、渴求与无奈,也见证了改革、变化与发展。这一路点滴收获也丰盈着她的生命——2015年,她在通辽市记协组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当中脱颖而出,2017、2018连续两年,她在全区“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去年,通辽广播电视台共有18条新闻在央视媒体播出,其中有李木子采编的17条。现在的她心里依然有很多放不下的牵挂:马春兰阿姨的身体一直不好要去接受正规的检查;西亿棵树村的魏忠义因病致贫,一直念叨着能有一头小牛犊;小博文的眼睛高度近视需要矫正……

如今,她愈加感觉到身上的使命和责任的重大。亲密接触和聆听了更多新通辽和通辽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张张砂纸打磨着李木子的思想,让她对新闻工作始终充满热忱与投入,对新闻职业始终怀有敬畏。

记者 康桂君

吴丽艳:新闻路上逐梦长大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9.jpg

清爽的马尾、干练的装扮是吴丽艳给人的第一印象。7年前,她成为了通辽日报社网络媒体中心编辑记者。在中国通辽网,80后的她已经是一名“老”编辑、“老”记者了,7年的新闻采访职业历练,让她言谈举止之间多了一分成熟和敏捷。同时也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写得了稿子、拍得了照片、剪得了视频、玩得了直播,成了名副其实的“全能”新闻人。

从中国通辽网网站到微博再到微信和直播,她跨越了整个新媒体,可以说她是和中国通辽网一起长大的,也可以说,她是中国通辽网发展的见证者。2012年,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正式开通,她是第一个用微博直播“通辽两会”的新媒体记者。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10.jpg

2017年开始负责中国通辽网微信公众号内容策划和编发工作。2018年开始做新华社现场云活动直播。今年8月17日,通辽市“一带一路·敖包相会”主题活动盛大开幕,她在现场直播,当天新华社现场云直播点击浏览量超过了30万,直播的同时她还发回了4篇微信图文报道。近三天的活动,她除了在采访现场就“泡”在单位里,文字、图片、视频、版面设计等精心编辑,即使是过了凌晨,也要把微信内容发出,为的就是让广大网友第一时间能够收看到节日的盛况。看着她对工作的认真专注,同事们笑称她是一名“钢铁女战士”。

她编发的微信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新颖的栏目设置及页面设计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也获得了受众的关注和好评。从一名传统的网站记者编辑转型到新媒体,如何在报、网、端、微等媒体融合时代能够更胜一筹?她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在内容策划上下功夫,要能体现出自己的观点和特色,要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以启示或者留下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她也常常说:“无论传播媒介、传播平台如何变幻,但万变之中唯一不变的还是记者的那份责任与坚守。”

记者 张宇曦

刘安琪:为新闻出发 为通辽发声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11.jpg

采访中的刘安琪(右)。

刘安琪是通辽广播电视台汉语综合广播新闻中心的一名记者,1994年出生的他在别人看来还是一个水灵灵的年轻人,但在记者这个行业中,他却已经摸爬滚打近五年时间了。

2014年,20岁的刘安琪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怀揣着“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新闻理想,一头扎进了记者行业。

“作为一名记者,手机要24小时开机,方便有采访任务的时候随时能够接收信息;作为一名记者,要随时做好出发采访的准备,背包里的三件套永远都是‘笔、本、采访机’;作为一名记者要扛造,连轴转下乡一个月,从一个采访点到另一个采访点连续奔波是家常便饭……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第一时间完成新闻报道,让听众听到、看到第一手新闻资讯,你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付出这样的辛苦。”刘安琪真正做了这一行,才发现背后的艰辛。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12.jpg

忙碌的记者工作,刘安琪已经持续了近5年,虽然累,但他却甘之如饴,刘安琪说,除了令他感动的人,记者作为旁观者见证历史的能力,总是让他备受震撼,“今年8月,我赴乌兰察布市采访自治区第十四届运动会。这届运动会上,通辽代表团收获85金、71银、100铜,5458分,创造了通辽市在历届全运会上获得金牌数、奖牌数、总分数的最高纪录。别人看到的是辉煌的成绩,我却在一旁看到了赛场下面挥汗如雨的训练场景。成绩的创造来之不易,由点及面,我们能够看到其他方面成绩的取得,这些经历都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在刘安琪心里,记者不但是新闻舆论的传导者、行动的践行者,更是一座城市的代言人。在外采访中,小伙子时刻保持着谦逊认真的态度,与各地的新闻媒体老师进行学习交流,同时做好每一项宣传报道,将通辽的经济社会文化成果进行宣传展示。

记者 李肖峰

李娜、辛秋君: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13.jpg

2018年11月3日,是李娜和辛秋君到通辽日报社工作刚满两个月的日子,对于当记者的人来说,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非新闻专业的李娜和辛秋君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记者,也从未想过人生中会有像这两个月的体验和经历。

非科班出身的他们对于新闻行业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初入职场有些不知所措。他们用两个词语形容了自己第一次采访的经历——“云里雾里”“手忙脚乱”。第一次出去采访他们不知道活动的新闻点在哪儿、该问什么、去问谁,甚至不知道怎么写新闻稿。所幸,有同事与前辈的帮助,让他们尽快的适应了记者这个“陌生”的角色,从门外汉逐渐步入正轨。

梦想·责任·坚守——记者节里倾听记者故事-14.jpg

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记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上班两个月李娜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她说:“在通辽上学7年,通辽哪个旗县都没去过,出去采访,一周之内走遍了通辽各个旗县,算一下,10月份我就在家休息了10个晚上。”听到这儿,辛秋君在一旁说了一句:“我上个月就在家住了4天……”

辛苦归辛苦,参加工作的两个月他们收获颇丰,因为工作特性,刚走出“象牙塔”便接触到了平时接触不到的人和事,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被同事称为“下乡专业户”的他们说:“一直认为新闻是写出来的,现在才知道原来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

记者 王利平

编辑:吴丽艳、石若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