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通辽微电影演员【报名帖】论坛版主招募中!你是论坛的大神儿就来报名吧!招聘市场运营主任\新媒体运营专员\出镜主持等2015年内蒙古计划招400名特岗教师虚位以待  诚邀入驻
查看: 14205|回复: 1

[茶余饭后] 唤醒城市记忆 续写文脉草原 —---《百年回眸老通辽》读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7 08: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Reserved
一个有独特记忆的城市才是使生活于此的人们感到温暖的、有着强烈归属感的城市。人类在前行中需要这样的温暖。在一个多元的社会,我们应该依赖什么来找到温暖?除了文化,没有其他。 ——题记

作者:陆文学
唤醒城市记忆  续写文脉草原 —---《百年回眸老通辽》读后-1.jpg

《百年回眸老通辽》(以下简称《老通辽》)的出版是王玉涛先生迟到的收获。这些从2012年动笔的文字如今结辑成书,实属瓜熟蒂落。洋洋洒洒,以50多篇文章讲述通辽城的前世今生,实现了故事性与资料性的融合,集奇闻轶事与野史掌故于一炉,完成了老通辽一段温暖记。

每一座城市的历史,都是一本厚厚的家书。它记录着文化,承载着乡愁。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栋建筑、一个传说,一段历史、一段眷念。乡土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越积越厚,浓浓的乡愁在这里变得立体而鲜明。如果说每一片土地都会选择代言人来演绎自己的故事,在通辽,王玉涛堪称代表。多年来,作家的笔触,集中在科尔沁草原上的这个新兴城市。“话说”老通辽,对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的描写,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展示了通辽城一路走来的精彩片段,同时,将文明的触角伸向历史的纵深,增加了文本的厚重感。

一百多年前,在科尔沁草原上原属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一块“五方之地”告别了蛮荒,通辽城的崛起让一个传统与现代文明对话的平台与日俱兴。百年之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深入探究草原文脉传承和发展的思考在这里积淀萌发。在打造“文化通辽”的进程中,王玉涛的《老通辽》问世了。梳理沉封记忆,沁润缕缕亲情。人物、事物、景物;政治、经济、宗教;民俗、民生、民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成为映现通辽广袤文化的窗口,观照出作者濡染终生的文化基因。

通辽肇始之初,恰逢中国历史上拥有特殊意义的一段时期。那个年代,盛产形形色色特立独行的人物。从晚清的名流,到当代的烈士,整整几代人,穿越时空的阻隔而济济一堂。在这里,他们或各行其是,或众声喧哗;或振臂高呼领袖群伦,或为民献身血洒疆场。时光流转,今日回首,潮起潮落中的那些人物,身影犹在书中浮现。仿佛走进三言二拍的语境里,文章以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显示出作者深得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微堂奥。每篇文章既相对独立,又承上启下,给读者以历史镜头再现的阅读快意,透射出那个时代的具体细节与某些局外人难以尽知的事实。

本书所写的人物,自成一格。自卓里克图亲王以下,从溥仪、张作霖、吴俊升写到徐永清、马玉祥,作者笔下诸多脍炙人口的人物掌故,语言诙谐而精练,内容充实而不显冗杂。在人物的选择上更是独树一帜,都是与通辽息息相关而资料甚少的人物,如马龙潭、赵尔巺、马希駉、黄仕福、刘振亭。作者以生动笔墨勾勒出的那段历史、那种风情或是那些人物,陟罚臧否,凭借大量一手资料,为我们成功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场景,浑厚中展示着浓郁的通辽气息。与其说《老通辽》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长卷,不如说是一段城市记忆的历史长廊。沿着穿越历史云烟的科尔沁文脉,《老通辽》昭示出厚重的文化意蕴。

探寻故乡的根----《老通辽》的历史价值

百年通辽,根在草原。身居通辽,对科尔沁历史的兴趣,成为我们品读这本书的直接动力。《老通辽》集中反映了通辽自中华民国设治以来,一百多年间的风云变换和发展脉络,引用大量详尽的史料,多方位地突显通辽历史发展的厚重内涵。王荒丈放,镇建街基,恬淡的笔触,平实的叙述,娓娓道出通辽百年兴起始末,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生动再现了通辽的历史风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该书还把近年来史学界对通辽历史文化研究的部分成果吸收进来,在思想和观点上有理有据,增强了文本的学理探讨和学术价值。

探寻一种文化的精神本源,莫过于探寻它的历史。对一座城市文化现实的感应能力,是以历史感为支撑的。《老通辽》使我们对通辽历史文化的丰富性有了启蒙意义上的了解,唤醒了我们对一些被遗忘的历史的记忆。走进老通辽的茶肆酒楼、街头作坊、民俗风情、乡音叫卖等市井百态,这种“口述史”般的文字是不可忽视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在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中,表露出沉积多年的磨砺、沉思和寻根式的探求。

有人说,走进历史的生活是崇高的,融入生活的历史往往是繁杂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记录者,历史文明的延续不只是宏大叙事的一贯性,还有社会与个人变迁的延展。我们需要有一双探索历史真相的慧眼,就如《老通辽》书里的旧照片,毫无例外地把生活百态收入镜头,有街市里的人群、庙宇里的石碑,卖年货、杀年猪的场景等,透着忙碌、紧张、悠闲和发展中的变化。不是用生活方式来重新定义历史轨迹,而是用鲜明形象实现对历史的真实表达。抚摸老通辽的百年沧桑,让城市记忆更清晰。

描述日常的生活细节,每每呈现时代的风尚和社会的变迁,从微观的日常生活中展开历史文化的宏大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具有通辽地区特色的世俗史、生活史和精神史。诚然,囿于史料和时间局限,个别文章有敷衍成篇的感觉,但总观全书,其思想价值与文化价值是不容否认的。尤其是对于想了解通辽地区历史文化的读者来说,《老通辽》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文本。

找到回家的路----《老通辽》的社会价值

作家苏莉说,经过岁月的沉淀,生命可以似陈年老酒般的甘醇。一个人如此,一座城市也是如此。通辽建城百年,作为科尔沁草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孕育的故事和传说丰饶而厚重。伴随着阅读,贯穿于文本中的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对身边百年通辽历史的兴趣和那挥之不去的文化留恋,也是我们对历史和文化向来恪守敬畏心情的映衬。

时间证明,一个地方之所以被记住,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风物人情,哪怕是一处街坊、一段阳沟或一座寺庙,还有附着其上的名人故事。作者在“用文字抚摸着自己的故乡”。尽管,文中所叙述的人物、场景和事件业已离我们远去,但这种历史距离感反倒让我们在肃然起敬中保持着对它的一份亲近和爱戴,因为我们依然是这段历史一脉相承的沿袭者和续写者。通过这些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我们深切体会到通辽人的文化智慧和精神风貌。通辽百年文化,就是通辽人的智慧和精神,就是通辽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就是通辽人的勤劳务实以及有血有肉的思爱家国的情怀。

《老通辽》中所涉及的五行八作、墰墰罐罐,都使我们深深地感悟到科尔沁大地上历千年而不衰枝繁叶茂的文化源流。书中讲述的许多名人轶事,有的虽然从没在我们的乡土教材或民间记忆中郑重地提起过,但在我们眼中那就是鲜活的通辽发展史。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本能的历史观将涵养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通辽人朴实的乡土观和文化观。

以细节凸显真实是王玉涛作品的一贯特点,《老通辽》是又一具体的证明。历史往往藏在生活之下。王玉涛就是一位记录并且留住“活历史”的有心人。任时光流逝,通辽留给人的,除了镌刻在人们心中的记忆,还有围绕衣食住行的生活滋味。如果说历史是一出大戏,生活堪称主角之一,因为生活中有地域风俗、奋斗历程和未来希望。让每一段历史都凝结祖祖辈辈的乡愁,支撑起人们的精神家园。

生活中的细节,有点琐碎,却充满情趣。这样的场景就像渗入在每个人日常作息、交谈、来往中的滴露,缓缓地流淌着生活的痕迹,在朴素之中沉淀着时间的滋味。偎依在百年通辽这座城市里,我们会倍感温暖。

品味纯真的情——《老通辽》的文学价值

以平民视角完成一座城市的记忆,是《老通辽》最突出的文学价值。“一个健忘的民族和一个落后的民族一样,没有出息”。有历史的印记,这个城市才能在人们心中明亮起来。让老通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因为,我们生活在这座城中,而这座城市就在我们的心里。

《老通辽》一书记录和展示了通辽地区百余年来历史沿革与变迁,折射出通辽人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

在文章表现形式上,《老通辽》在主流与民间、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文化、高雅与通俗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契合点,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及涉猎广泛的文史知识与读者见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本对通辽历史文化系统检索的图书,是一段用通辽名人和掌故串起来的历史。它对通辽地方文化生活系列的描述,尤见匠心独运。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母体文化,往往给我们以本土、经验、主流、凝聚力和亲和力等情感体认。我们身边那些耳熟能详的叫卖声、年俗里,那些茶馆、旱烟,几近湮没的手艺一旦与通辽的历史记忆联系在一起,便往往活灵活现地人格化为有情感和生命的美妙的东西。古老的东西是有灵性的,它走过了悠悠岁月,见证了世事沧桑,早已告别了历史赋予它所承载的重任,但却给后人留下许多可圈可点的骄傲话题。如果说通辽的旧街陋巷是通辽凝固的音乐,那么百余年来,享誉四海的乡音乡情,无疑是这凝固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它像古老的西辽河一样,带给通辽绵绵不绝的灵感和灵气,成为通辽人精神安慰的一个物质符号和精神代码,让一座城市增加了浓厚的归属感与亲和力。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文化的意义在于从历史中凝聚和提练智慧。我想,在历史与民俗文化中发现价值、发掘精神是作者的初衷和前提。《老通辽》所记录和反映的具有时代氛围和的历史情境,浓缩着通辽百年乃至整个科尔沁草原发展的世象百态与苦难辉煌。作为一个有着百年文明历史的通辽,它的文化自信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地位提升在逐渐地恢复和增长,从而启发我们作深入的解读与探索。

通辽城的演变告诉我们,历史传承,是一个城市无法割舍的血脉基因,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固根守魂,关系一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时至今日,令世人倍加关注的,是与改革开放并蒂生长的“文化通辽”。

人们对通辽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视,引伸出通辽的文化传统与实践,给出了一种自己的“价值标准”。王玉涛作品的深刻之处,正在于指出了通辽的发展延续着科尔沁文化无法割舍的文脉。对于通辽地区而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的上下求索,孕育了通辽地区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融合的丰富的地方文化。而这,积淀着通辽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通辽人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未来最深厚的精神土壤。

时间证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它不仅是身体的栖所,也是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我们可能终老于此,也可能离开它,但即使离开,我们也会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样时常需要它。《百年回眸老通辽》,一旦你有机会阅读或重读它,你愈来愈会发现它历久弥深的丰富与厚重。它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淡去,相反,当浪漫的文化怀旧时尚在草原四处弥漫时,老通辽丰满的形象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近你,历史就会真实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唤醒城市记忆,续写文脉草原。为通辽发展立传,王玉涛是又一位躬行者。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孟郊)”。读《老通辽》,会让我们重拾一种对于家乡历史的尊崇与仰望,也让我们看到一位夙兴夜寐的本土作家,对文字的痴迷,对故土的眷恋。《老通辽》铭刻着科尔沁精神守望者的人文视野与历史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17 12: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菲律宾
顶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点击进入爱情恋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