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自知 发表于 2024-2-22 12:54:48

基建工程兵44支队征战霍林河露天煤矿的峥嵘岁月

#精品长文创作季#










在辽阔的内蒙古高原上,霍林河露天煤矿的名字如雷贯耳。然而,这片如今的繁荣之地,曾是基建工程兵44支队挥洒汗水、艰苦创业的战场。他们肩负着国家的重托,以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但那段峥嵘岁月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不禁为基建工程兵44支队的英勇与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


朱光副主任向431团颁发锦旗
在霍林河矿区的经历是我的军旅生涯中记忆最为深刻,最不平凡的一段青春年华。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亲身体验和见证了基建工程兵在霍林河矿区建设初期,开拓了惊天动地、大干快上的局面,为大型露天煤矿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霍林河畔的军旅情、军旗扬、军魂赞组成一幅十分精彩的画卷,依次展开以后是非常壮观和辉煌的画面。
01


部队的组建




在走进霍林河矿区之前,我是基建工程兵401大队政治处宣传股干事。原部队是国家大三线建设中最早组建的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在一九七二年完成贵州省盘县月亮田煤矿建设任务以后,挥师北上又承建河南省平顶山八矿的国家重点工程。401大队在贵州时属基建工程兵41支队所辖,转战到河南后归属于基建工程兵42支队。当年,42支队机关和下辖的矿建403大队、土建405大队都驻在陕西省韩城县,承担陕西韩城桑树坪煤矿的建设任务。一九七八年基建工程兵总部决定由42支队抽调干部战士600多人参加44支队的组建工作。
其中,401大队抽调的干部战士由副大队长戴书运、大队副政委沈俊峰带领参与组建44支队下辖的431团,承担霍林河矿建工程任务。我被确定为抽调的干部以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同被抽调的原部队政治处干部和司令部几位参谋及部分连排干部直接分赴吉林省征集义务兵。同时,被抽调的其他人员都到通辽落实新兵团驻地和训练新兵的各项保障工作。由于当年分配给44支队的应征名额是军委以后追加的,吉林省军区把兵源分配到全省各个地市,政治处的干部也就分别派到各个地区。我和原部队司令部参谋刘永信负责吉林市的协调工作,住吉林市的省军区招待所,其他连排干部分别住在永吉、舒兰、蛟河、桦甸、磐石五个县和吉林市郊区,深入到各个公社开展征兵工作。


我们刚到东北时,雪花飘零,覆盖了整个世界,感觉一片冰凉。好在部队及时为我们配备了皮棉帽、皮大衣、皮手套、皮大头鞋以及一条棉护鼻,裹严实以后走到外面还是非常抗风的,但是呵气在冲过重重“包围”之后变成了看得见的雾,使人有着特别寒冷的感觉,不禁打起寒颤。尽管我们都不习惯这样气候条件,然而大家的工作热情还是贯穿于征兵工作的始终。当时参军的条件是没有文化程度限制的,只要年龄18至22周岁的青年,体检政审合格,就有资格应征入伍,我们考虑到应征入伍的新兵在部队需要学习操作先进设备,还是尽可能选择文化素质比较高的适龄青年。
针对吉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而盛产名贵药材和山珍美味等土特产,为高质量地完成征兵任务,大家还约法三章,做到严格遵守部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准收受地方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贵重土特产,记得当时列出不准收受产品的清单中有人参、灵芝、山核桃、红松子、木耳和香菇等。
在征兵过程中,大家都发扬了基建工程兵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传统,深入到各个公社在严格把好体检关和政审关的同时,还坚持顶风冒雪进行调查走访。我多次同住吉林市郊区的指导员母其伟到所属公社走访应征对象的家庭,也到过蛟河县和武装部的同志到县城附近的生产大队进行联合调查家访。体会最深的是东北地方很广袤,从一个公社管委会所在地到大部分应征对象的家庭都有一二十里的路程,穿着大头鞋裹着皮大衣在冰雪地上行走,外面寒风刺脸里面却是热得汗水湿透衬衣,一旦停下来,外面的寒凉很快就传导到里面的身体上,直到进了走访对象的家门,脱了大头鞋和皮大衣,坐到主人的热炕上,那种不舒服的感觉才能缓解。


完成征兵任务以后,征集的新兵都集中在通辽县的几个公社训练,我们401大队政治处调来的六位干事住在孔家窝堡公社邮电所,主要是配合新兵团的军事训练安排好政治思想教育的计划,到各个新兵连检查落实情况。在寒冷的冬天都挤在小邮电所的一张长火炕上工作和睡觉,还要对付混进被子里的虱子瘙痒。在开春冰雪融化以后则是干旱少雨,大风刮起来漫天黄沙,大家对于风沙雾霾最在意的远远不是沙尘颗粒是否超pm2.5的问题,而是如何克服每次刮风以后房屋里面落下一层厚厚沙土,在睡觉时不至于被尘土扑脸迷眼的困境。有时候出发在路上,遭遇了大风沙尘的袭击,整个天都是黄的,路面能见度降低,还要特别防范车轮和马蹄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那年新兵训练还延长了一个多月,直到七月份部队组建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整个支队的新兵才陆续开进霍林河矿区, 1978年10月在霍林河矿区举行了隆重的44支队建队授旗大会,沈阳军区首长亲临大会,代表国防部向44支队授予师级军旗,向431、432团授予团级军旗,煤炭部副部长李奎生代表部党组宣读贺电。在基建工程兵44支队组建时,整个支队共征新兵3254人,从抚顺矿务局抽调了70名露天专业干部和400名技术工人,从吉林省各地抽调了1500名各种技工,分配大学毕业生23名,接着又从北京指挥部抽调干部战士组建汽车团,加上矿区原有人员和一部分家属,霍林河矿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达到12000多人的规模。
如果说当时的工改兵是矿区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基本力量的话,那么1978年从吉林省应征入伍和以后陆续从江苏、四川应征入伍的义务兵就是矿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
02


部队的整顿




霍林河年产2000万吨大型露天煤矿是经中央领导批准的二十二个成套设备引进项目之一,也是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十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快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8个大煤矿基地中全国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煤矿基地。为开发矿区,国家从西德、美国.日本、瑞典.芬兰等6个国家引进了13种800多台具有七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机械设备。按照设计要求, 用三年的时间剥离覆盖层的土石,建成300万吨的第一期工程。可是在部队组建以后,没有发挥出基建工程兵部队的施工优势,工程各项工作的进度距上级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基建工程兵总部于1979年5月派兵种党委副书记、副主任(相当于副司令,基建工程兵不设司令设主任)黎原带领工作组进驻霍林河对44支队进行整顿。


当时召开了多次连以上干部大会和座谈会。记得当时部队找到的主要问题是支队组建初期实行军政企三合一的体制与部队建设不适应,44支队和矿区建设指挥部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而且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也由部队承担。原有矿区75%以上的工人都参了军,编余的1700多名老弱病残职工,也不得不全部编在连队,有的连队还办了托儿所,致使部队军民混杂,男女共处,根本无法实行军事化管理,给部队建设带来许多困难。
此外,从企业调来的支队主要领导,对基建工程兵建设的“十二字”方针的理解有很大的片面性,错误地认为“以工为主”,就是“以工改兵为主”, 忽视部队建设,放松政治思想工作,而且领导班子内部不团结,在干部提拔上存在宗派倾向,在干部使用上有亲有疏,不能一视同仁,有的干部到矿区后连升两三级,有的有能力的干部却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特别是对原矿区指挥部的干部使用不当,有30多名科级干部降为参谋、干事、助理员。
针对这些问题,工作组实事求是地帮助支队党委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查原因找根子,既承认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又肯定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支队党委成员都一致表示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弥补损失挽回影响。为解决军政企三合一的体制不合理的问题,霍林河矿区指挥部从部队中分开,重新设置矿区指挥部,另外配备领导班子,把商业、粮食、邮电、税务、公安、银行、农牧场、五七电厂等移交给矿区指挥部管理,44支队不再承担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


为加强44支队的领导班子建设,基建工程兵总部从其他部队选调了支队政委王福家,选调了副支队长段树义,并由基建工程兵煤炭指挥部副政委刘英杰(副军级)兼任44支队第一政委。工作组在加强支队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对承担矿建任务的431团领导班子也作了调整,原团长张福臣调到支队机关任副总工程师,由从沈阳军区调入的刘景林任团长,由原团副政委沈俊峰接替原政委张振起,由从沈阳军区调入副政委曲建文接替原副政委王武权兼任政治处主任。经过整顿,部队上下注重了军事素质的提高和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完善了规章制度,不断掀起了施工生产热潮。
03


部队的业绩


通过整顿,干部战士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霍林河矿区热气腾腾的建设打破了大草原上静谥气氛,在纵横数十里的矿区日夜奔忙。


431团投入了紧张的开发建设的准备工作,干部战士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战风斗雪、艰苦奋战,抢修采区公路,平整排土场。在国外引进设备运到矿区后,认真做好接运组装工作,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共接运各种设备车辆800多台 ,各种设备配件2800多吨,组装各类大型设备100多台。其中西德引进的10台RH75液压单斗挖掘机和从美国引进的57辆68吨自卸载重汽车,因为超高、超宽、超重,是将设备分解成配件运往矿区的,为了尽快发挥引进设备的作用,431团从各单位挑选七十多名技术和管理人员成立了组装组,零件运进矿区便开始工作。
68吨自卸载重车,一个车轮子就有一吨多重,用吊车吊起后.到不了安装位置,就用人工推,每个轮子都要用特别大的螺丝固定.外国的加力扳手没到,大家就用很轻的国产扳子拧,每拧一个就得出一身汗。组装的同志不怕苦不怕累,按照严格要求拧紧每一个螺丝。
载重汽车组装需要空气压缩机,当时没有这种设备,大家就从瑞典引进的沃尔沃汽车的储气筒代替空压机送风,保证组装工作按程序进行。按计划要十八天组装一台RH75液压单斗挖掘机,结果一个月就组装了五台;按计划七天组装一辆68吨自卸载重车,结果三天就能组装一辆。在接运组装设备的同时,431团大力开展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举办了各类技术业务训练班100多期,培训26个工种的技术人员达到一万多人次,培训引进设备使用、维修人员900多人,基本掌握了各种引进机械设备的操作和维修技术,引进设备提前进入了试运转,为霍林河煤矿提前剥离采掘创造了条件。


1980年4月以来,剥离生产全面展开,为了充分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优势,加速矿山建设,部队针对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对连排编制进行了调整,以包机组形式代替了班排编制,依据工程施工需要编制连队人数,按照机械化施工程序,确定连营分工。部队还改变了靠行政命令指挥施工的方法,建立了以调度室为中心的施工指挥系统,较好地发挥了机械效能,提高了施工管理水平。为加快施工进度,团党委组织了100天的大会战,团领导成员改进领导作风,坚持深入施工现场调查研究,实行面对面的领导,及时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在组织大会战中,有的干部推迟了婚期,有的干部战士推迟了探亲假,有的战士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上班。
团长刘景林在紧张的施工会战中,一直亲临第一线,坐阵指挥,坚持夜战,有时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政委沈俊峰要承担繁重家务,照顾精神不好的妻子,也一样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第一线。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官兵的斗志,经过干部战士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总共剥离了800万立方米的土石方,提前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500万立方米的剥离任务,会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会战结束的总结表彰大会上,基建工程兵副主任朱光亲临会场为431团颁发锦旗,兵种、煤炭指挥部和支队领导都称赞431团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作风过硬的队伍。
大会上表彰2个荣立集体三等功的单位,9个受到嘉奖的单位,1个单位被树为安全质量的先进集体,11个单位被树为红旗包车组,有12名同志被树为标兵,其中司机长杨芳林,技术员石广德荣记二等功,33名干部受到嘉奖,1名技术员被树为施工生产管理能手。


1980年整个支队施工生产形势变化也非常显著,建材生产大幅上升,一个季度生产的红砖等于上年底的总和,块石生产超过计划的百分之五十。汽车运输情况也很好,由原来大量雇佣地方汽车、马车、拖拉机,依旧保证不了需要变成每天能够出车一百八十多台,不但不再雇用地方的车辆而且每月还能增加几万吨的物资运输,保障部队生产生活物品的运送。部队还积极向地方农民学习种菜经验,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自己动手生产蔬菜170多万斤。


部队针对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常开展拥政爱民教育,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急地方之所急,帮地方之需,积极组织助民劳动,参加防病治病、抢险救灾。1979年5月,内蒙古农牧局哈拉图农牧场发生草原火灾,严重威胁着附近的牧区、工厂。部队1000多干部战士迅速出动,赶到火场,投入灭火战斗。经过部队和各族群众的奋勇补救,终于扑灭了大火,保住了人民的生命财产。韩昌世、李茂新、刘德库、王长林、高德春、洪君等6名战士英勇牺牲,部分干部战士负伤,充分体现了部队官兵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煤炭部通报表彰了44支队扑救特大山火的英勇事迹。
04


部队的撤改


霍林河地区虽然自然条件异常恶劣,冬季气温在零下40度左右,一年的无霜期仅有一百天,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但每当夏季来临,给我的突出印象是蓝天、白云、绿草、牛羊和蒙古包非常秀美。
此时,我和战友们都尽情地欣赏着草原的特有风光,还在工余时间兴高采烈地在草原上采蘑菇,摘黄花,改善生活,忘却了紧张施工的劳累,心情格外舒畅。尤其是到了盛夏,扎鲁特旗管辖下的公社牧民在霍林河畔召开传统的那达慕盛会还历历在目。在辽阔草原的牧场上架起了一座座蒙古包,一排排帐篷,供销社、粮站摆上了临时货摊,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男女牧民骑着马,坐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涌向“那达慕”会址,真是热闹非凡。


我曾经随支队宣传科的领导刘会、矿区指挥部记者朱义先陪同新华社记者、哲里木报记者和支援霍林河矿区建设的外国专家前往会场观看,融入了人的波涛和欢乐的海洋。参加蒙古式摔跤比赛的选手伴着悠扬歌声在我们眼前跳跃着进入会场,五颜六色的彩带在他们胸前飘扬,几个回合以后,胜利者博得了长时间的掌声。三十华里快马比赛更是吸引着每个观众的注意力,几十匹骏马在青年骑手的驾驭下,像一道道闪电,如一片片流霞,与高速前进的“沃尔沃”汽车齐头并进,向着目标奔去。骑手们头圈红绸,腰系彩带,迎风飘扬,英姿勃勃,跑在最前的青年赢得了几千名观众给他鼓掌和喝彩。顿时让我觉得草原更加美丽,美丽的草原是那么可亲,可亲草原上的牧民和建设者更加可爱。


然而,在百里草原鸟语花香,欢歌笑语,正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霍林河矿区的部队正在总结经验,制订新的计划,决心按照创建第一流施工队伍的目标,再次掀起大干快上的施工高潮的时候,却传来了霍林河大型露天煤矿工程调整和基建工程兵44支队撤改的消息。
1981年3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第44支队的文件,霍林河露天煤矿由于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调整,引进设备只由外方提供初步设计的技术服务合同和初期剥离设备,规模缩小为年产700万吨,在引进制造技术并形成制造能力以后,即改为国内制造供应,取消成套设备继续引进的方案,工程项目建设下放给内蒙古自治区。
为有利于霍林河煤矿的建设,考虑到部队组建原来是以地方为主的,除土建大队缩小为一个土建营,由基建工程兵煤炭指挥部安排以外,支队所属其他单位人员,凡属工改兵的干部、战士、职工,全部就地转业为该矿职工;部队调入的医务干部和志愿兵留下转业该矿工作,其余人员由基建工程兵煤炭指挥部调出安排或转业、退伍,撤销基建工程兵44支队和在霍林河的三个团的番号。40多年过去了,回顾在霍林河矿区的岁月,令我心潮澎湃,倍感自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建工程兵44支队征战霍林河露天煤矿的峥嵘岁月